三千年前,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,触发灵感。三千年后,我国科研人员根据尺蠖的运动特性,创造性设计出能适应火星复杂地形的“祝融号”。当今世界,创新创造已成时代风向潮流,吾辈青年当何如?答:以灵感点亮创造,让创新创造擘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。
灵感犹如灯塔,指引着我们创新创造的步伐。古有名医华佗从禽兽动作中汲取灵感,创造出可以强身健体的“五禽戏”;今有屠呦呦从古代医书《肘后备急方》中获取灵感,发现青蒿素,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。正所谓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无论是古人智慧,还是神奇的大自然,都蕴含着无穷灵感,这些灵感可以为创造指明方向。近些年,我们喜见更多人关注另类诺贝尔奖、菠萝科学奖这样的殊荣,并意识到灵感对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。有时候,创造的原点就是对世界的好奇,就是一些奇思妙想,而正是这些妙想成为创新的源泉。所以,想要让创新创造成果不断涌现,要呵护好每一次灵感,每一份好奇心。
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,只有让科技创造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,才能放大创造的价值。忆往昔,英国诗人多恩曾写下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”。看今朝,在休戚与共的地球村,共享创新成果,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呼声和现实选择。君可见,“菌草大王”林占熺解决“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”的世界级难题,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“中国智慧”。君可见,北斗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为全球提供多种“中国方案”。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吾辈青年任重而道远。我们要铭记,造福人类永远是创新创造强大的动力之源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青春力量,才能答好新时代的青春答卷。
灵感如潮涌,创新享未来。对科技创造来说,灵感和共享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但不以创造为归宿的灵感,终究是空中楼阁;若不着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,只依赖他人共享的发展,终究行难致远。故擘画未来宏伟蓝图,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无疑是重中之重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,在核心技术问题上,我们会时常遇到“卡脖子”的情况,把创新的自主权牢牢把握在手上,面对不确定的世界,方能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!
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吾辈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,当以灵感为基,激发创造之力,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