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岁农民工与哲学的故事,以及环绕于他周围的看客们展现的是投诸于生命的种种眼神。来过、活过,留下、带走,可怜的我们常在一次次与生命的眼神交汇中成像。
农民工陈直阅读海德格尔,翻译《海德格尔导论》,既是在超越生命,也是在追求梦想,更是在享受生活。他可能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会成为各种眼神的焦点。个体生命是有限的,群体的认知与思想水平却是没有上限的。无上限的人类文明的思想终归是通过一个个有限的生命个体延续的。陈直如今是这传递的一环,也有无限的可能成为下一个伟大思想的发端。然而,这个并不要紧,不管他将来是否会成为哲学家,今天的他,都在通过阅读与翻译追寻心中所爱,超越自己的生命局限。这份超凡脱俗是我们一谈到哲学与精神就会想到的,而追寻心中所爱的欢乐纯挚的本质——享受生活,则是常被忽略的。余秋雨喜读爱因斯坦的著作,却从不避讳自己迷糊的体验,也说过这种阅读似乎是无目的也无意义的,但却是快乐的。我们就需要一些初看没有收效的东西进入生活,让生活有一点余暇,显得从容,心情也为之松快。享受生活和努力生活状态不大一样,都很重要。我相信陈直在阅读、翻译海德格尔的过程中,不管是迷糊的,还是透彻的,他应该都是享受的,快乐的。而这种享受与快乐,可能是很多网友未曾经历过的。
因未曾经历,当然怀疑。他们都把谋生当第一位,你却把哲学当第一位,当然要批评。这些被“农民工”一词遮蔽一切的怀疑者,或满口现实功利否定哲学生活价值的评论者,或许是因为趋利的教育和长久的困顿而沉入社会,又或许是被现实锉平了更宏大的野心与棱角,他们投射的眼神看似关心甚至操心,但本质仍是看客。彻底沉沦在现实中的他们,已经不大允许有别样的生命范式存在。看起来张牙舞爪,其实是一种可怜,也是一种悲哀。
陈直的怀疑者们,不明白决定生命质地的从来就不是身份,也不需依仗他人的目光。那个卧于林下卖草鞋的庄周,你若路过,绝不能望见蝴蝶正翩然飞入他的梦中;那个萧然独立市井的乞丐疯子黑背老六,他爱的女人也不知这是个英雄;还有藏经阁里的那位扫地僧……我们永远无法一眼看穿某个生命的所有意蕴,所以最好收起打量和挑肥拣瘦的眼神。那些带着“为你好”式思维的苦口婆心的旁观者,也要记住清醒的不关注可能比盲目的热情更可贵。
看向自我的生命,我们需要陈直一般深远清澈的眼神,把握住自己最爱的现在与未来,在冷热交织的眼神丛林里坚定自处,走自己的路,让他人去说;而看向他人生命的眼神,则请多一些尊重与理解,这是善良,是智慧,更是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