糊里糊涂又一年过去,春草由青到黄又一个轮回,而且即将又要发芽。除旧迎新,人们大多怀着对新一年的期许,我却沉浸在旧事中,为虚度和错失惋惜。现在的春节,几乎是足不出户。大概,静也有静的好处。
信息的发达,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近了,还是远了呢?视频省略路途奔波,但未免来得太容易,人们总认为来得容易,便可以随意对付。不过我家对待节日,可是十分重视。过节的仪式忙而不乱地进行,而我在学习和享乐的较劲中捉襟见肘,如梦似幻。
春节前夕的大扫除,一家人操劳起来,俯身弓背、除灰扫尘。然而,沾灰总是常态,整洁却是暂时的,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任凭它脏了,再小心翼翼地洗净。当一个个期盼,以其在现实中特定的方式发生,再成为过去,便已是年过节罢,所期待的一切,都以精彩形式得到印证,只留下人在原地回味留连,空余浩瀚星夜。
春节是忙碌的,人们的身体被无形地操控。“节”,正给人一个机会,总结、整理,做平时不会做的事情。人们也在洒扫的劳动中不亦乐乎,想到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,便能离他们所期待的“节日”更近一步,就干劲十足。节日给人以盼头,用仪式操控人的筋骨,用充实、忙碌止住人们的胡思乱想,使人放松而不至放纵。
我相信,节日是能够呵护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关系的,它把人们注意力从自我中解放出来,分散到身边人上。我的爷爷少时历经贫寒和灾害,那时物资紧张,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,养成了他勤俭节约和收集物件、废纸的习惯。而我父亲认为,真正的富裕并不来自节衣缩食和收收捡捡,而是主动寻找商机,用知识和智慧在市场的淬炼中胜出。于是,爷爷在节前积累的一堆废纸成为父亲的心腹大患,并终于找机会得以卖掉。然而,不为人知的是老人心中的寄托和惦念。人总要做些什么,不为谋生,而为心灵的安稳,这是老人自以为还能出一份力的余热所在,虽微小却弥足珍贵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这不是为了发家致富,而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劳作的感恩和珍惜。艰苦打磨出爷爷居安思危与谨言慎行的秉性,我们却意之为固执,而磨灭了其本就不显眼的光辉。
除夕,爷爷将我唤至房中,郑重地拿出一个纸袋。我从未料想他竟将我过去的红包原封不动地保存。他悄声告诉我他是如何哄过奶奶而将其留存至今,并认真地将之交与我手,嘱咐我将其存至银行坐收利息。微利绵薄,却值得他一年不动声色地守护。老人从不会忘记他们的子孙,可他们的子孙却总对他们的叮嘱不以为意。“子夏问孝。子曰:‘色难。’”真诚地聆听,和颜悦色地对待,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。
节日已过。对于有遗憾的事物,人们总想从头再来,但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”。只有把握住现在,静下心,朝希望的远方行之不辍,方能在下一次以更饱满的面貌“添酒回灯重开宴”。
种下一粒种子,收获一个春天。
编辑点评:
写春节的文章有很多,而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,便在于小作者对节日本身有了冷静而深入的思考,并从春节期间的一些小事出发,体谅了家中老人的心情,立意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