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中的慈溪,曲弄幽巷,白墙黛瓦,青石小路,琳琅店铺,处处透着古老和沧桑;几十年的砖瓦房,歪歪斜斜地长满了些许青苔,像极了历经沧桑的古稀老人。青灰地石板路被时光磨出了风尘的痕迹,留下了沧桑的年轮。
一条大河横贯南北,显出随性与斑驳,河上横卧着一座古朴的石拱桥。它似一位长者,无声地诉说着慈溪人曾经最熟悉的景致。
阵阵吆喝悠扬
天蒙蒙亮,风轻轻地抚摸着街上行人的脸庞。“卖臭豆腐了,不臭不要钱!” “烤红薯唉,又香又甜的红薯哟!” “冰糖葫芦勒!”……此刻一声响遏行云的吆喝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。阵阵吆喝声此起彼伏,汇合成一首悠扬动人的交响曲:太阳随着那一声声的吆喝爬上山头,阳光照着慈溪老街长长的路上,泻满一地,那一家家的店铺沐浴在阳光里,开始一天的忙碌。街角阁楼上的缝纫机也“哒哒哒哒”地响起了,它是来为那些吆喝声伴奏的吧?
此时的慈溪老街顿时变得活跃起来,欢乐起来。
淙淙粽情盈袖
午后的端阳,老街尾的那一铺木质结构的小屋前,一盆已经浸泡好的糯米,一把煮过的粽叶和棉绳,早已放置妥当。糯米在阳光下好似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珍珠一般。奶奶熟练地拿苇叶围成一个圆锥形,将糯米轻轻地放进去,用拇指压实,那些白珍珠挨挨挤挤地簇拥在一起。奶奶随手拿起一个蜜枣,嵌入糯米中,再将苇叶遮起来,用细绳三下两下,左绕右绕,那几根绳子在奶奶的手中跳跃着,翻飞着,一个粽子转眼就包好了。奶奶这哪里是包粽子呀,分明是在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呢!没几分钟,一只只粽子整齐地排列在水盆里,神气地炫耀着奶奶的劳动成果。
路人闻香而至,轻轻剥开粽叶,咬上一口,唇齿留香……
盈盈桂花沐香
时光在慈溪老街头的那棵桂花树旁拐了弯,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中。孩子们都拿着箩筐,到桂花树下去帮大人们摇桂花。做桂花糕的老人,总是穿着很素净的衣裳,在桂花树下设了个小摊。他先将糯米和粳米给清洗干净,米粉轻轻筛一下,娴熟地把那一团雪白揉成团,加入一些糖搅拌均匀,再捏几朵桂花,放入蒸笼里蒸。老人忙归忙,可总不忘和路人聊上几句。
直至蒸笼上方冒出缕缕白烟时,路人一下子就兴奋了,买上几块,放进嘴里,热乎乎的甜,沁人心脾的香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行人不停地穿梭其中。近几年来,随着慈溪经济的不断发展,马路越来越宽广,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高架和跨海大桥的建成,慈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记忆中的慈溪古老的模样依旧尘封在脑海里,静静地吟诵着一首首未来的颂歌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