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关闭

文学天地网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小学作文 - 正文

扭秧歌作文,家乡的大秧歌六年级作文600字

作者:MengBingsen 时间:2023-05-21 浏览:

扭秧歌作文,家乡的大秧歌六年级作文600字

家乡的扭秧歌作文763字

作者  王宇煊

我的家乡,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。那里的东北部,有赭红色的山峰,赤峰因此而得名。扭秧歌,不仅是家乡的一个节日庆祝风俗,也是人们平常愉悦身心的锻炼途径,更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每天晚饭后,街心的广场上,就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声。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,“咚咚锵,咚咚锵,咚咚锵”,随着热闹的锣鼓声,一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秧歌队,在“头儿”的指挥下,踏着有节奏的步子,舞动着彩色的绸子,开始扭秧歌了。在我们那儿,人人都会扭秧歌,所以途中不断地有人加入其中。秧歌队时不时地变换着队形,一会儿像蝴蝶起舞,一会儿像大雁腾飞,一会儿又像彩龙涌动。广场四周,看热闹的人们拍手叫好,凑热闹的孩子窜来窜去。就像过年、过节一样,整个城区一片喜庆、吉祥、欢腾的景象。

扭秧歌中,最精彩的就是踩高跷,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。平时没有这个项目,只有在春节、元宵节这样的重大节日中,才会有表演。那是一个元宵节的晚上,我们一家早早地就来到街头,等着看踩高跷。“来了!来了!”我和弟弟高兴地喊起来。你看,踩高跷的表演者,每个人的脚下都绑着半米高的木棍。他们的衣服也是独居特色的戏装,有的穿着长长的袍子,有的穿着肥肥的裤子,把脚和木棍盖上一段,凸显出表演者高高在上、神采奕奕的姿态。我们一群孩子高兴地跟着高跷队跑着、跳着、喊着、笑着。高跷队在街道上行进,一般排成一字长蛇阵的单列,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的队形,步子变换为走八字。马路两旁的观众,人山人海,喝彩不断。这时,队伍中还会有人即兴表演鹞子翻身、大劈叉等惊险的动作,人群欢呼雀跃,好不热闹!我们跟着高跷队越走越远,可兴致却越来越高。

扭秧歌,不仅是家乡人每日的精神大餐,也是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盛典。啊!家乡的大秧歌,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,就像陈年的美酒,醇香甘甜,温暖了家乡的人,沉醉了家乡人的心……

家乡的风俗——扭大秧歌作文548字

w白音敖包小学六年级 李艳琳

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,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活动,而我们家乡的风俗是扭大秧歌。

听家人讲,大秧歌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娱乐活动,起源于插秧耕田的生产劳动中。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几天,我总是特别激动和兴奋,不只是因为过年喜庆的氛围,还因为大秧歌队伍要来了。

每天黄昏之时,来自不同村户的人们,穿着红红绿绿的喜庆衣服,拿着扇子手绢,走着十字步,踩着“咚咚锵”“咚咚锵"的鼓点走上大街,当时那场面别提有多壮观了,锣鼓声、唢呐声、吵闹声、叫好声连成一片,好不热闹。

在大秧歌的队伍中,有的人踩着高跷,还时不时探下身子和我们握手,有的人穿着孙悟空,猪八戒的衣服走来走去,我想,难道他们真的要去“西天取经”吗?有的人打扮成地主和地主婆,抽着纸烟,手拿着扇子,扭来扭去,步伐搞笑,逗得大家捧腹大笑。扭秧歌的人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和老奶奶,他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白的脂粉抹着红红的胭脂,那股子精气神比我们年轻人还足呢。那几天整条街上都充满了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、锣鼓声。我有时候看得入迷了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们,目不转睛地,幻想自己也和这群老爷爷老奶奶一起舞动起来了!

东北大秧歌的舞者形象诙谐,表演风格独特,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,刚柔并济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了。

都说一个地方一个风俗,怎么样,我们的东北大秧歌不赖吧!

扭秧歌作文976字

高新三小六(2)班 刘雨萱

我的家乡在陕北的子洲县,每年正月初一的晚上,我们村子都会举办一次扭秧歌。地点呢,就在我们村后沟的一块空阔又宽敞的平地上。

在今年的正月初一,我们村还在晚上七点正常扭秧歌。在扭秧歌开始之前,我和爸爸妈妈去镇上,因为镇子旁边有许多店铺和人家,而且正月初一镇上也会举办扭秧歌表演,所以所有店铺都赶着这次扭秧歌卖春节前进的最后一批货。

镇上街道比较宽,上面有很多人。每个店铺的招牌上都悬挂着彩灯,都装饰得漂漂亮亮。有些卖土特产的店,把货物堆得满满当当的,站在货架子中间,根本看不见人。最惹人注目的是卖灯笼的店,虽然元宵节还没有到来,但是灯的种类琳琅满目。有雪白可爱的兔子灯,有冰清玉洁的荷花灯,还有上面镶着金丝的红灯笼。有两三个有幼小的小孩子抱着兔子灯爱不释手,还有几个大人抱着大红灯笼满意地离开了店铺。

七点整,村中后沟那块平地周围,各式各样的彩灯亮了起来,将场地照得亮如白昼.观众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场地包围起来,黑压压一片,言语声不断。忽然,扭秧歌的音乐响了起来,会场上顿时就安静了下来。由于前面的人太高,我的个子又太矮,只好在人群的夹缝处行走,待我走到平地周围我能看见的地方时,台上的叔叔阿姨们已经开始扭秧歌了。

面对我的是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。叔叔穿着红衣红裤,腰中系着金黄色的腰带,头上裹着白色的头巾。阿姨穿着红衣绿裤,头上梳着一个高高的发髻,发髻的左侧斜插着五六朵装饰用的假花,有大有小,有深有浅。手中拿着两把桃红色的扇子。扭秧歌刚开始是这两位叔叔阿姨独舞。阿姨手中的扇子、脚下的舞步,都与陕西民歌那嘹亮的声音、鲜明的节奏合二为一。扇子随着旋律,舞的忽高忽低,忽疾忽缓,令人眼花缭乱。

随着音乐到了高潮,扇子舞的越来越急。那扇子上鲜艳的一抹桃红,在黑暗的夜空中忽隐忽现。之后是两位叔叔阿姨后面的四列纵队开始舞起来。叔叔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伞,伞上缀有金黄的流苏;阿姨们拿着两把扇子,但是发髻上的花朵似乎与之前独舞的阿姨有些差别。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,如果从上往下俯视,那扇子的一左一右,那伞盖的一起一落,宛若两条五颜六色的长龙在空中翻滚。在晚上九点多时,扭秧歌结束了,人们如潮水一般散去,有些小孩子们将买来的许多零食全都吃光了,却吵吵嚷嚷地说,还要买零食,买到后还要边看扭秧歌边吃哩!

扭秧歌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,在扭秧歌的一摆一扭中,都蕴含着浓浓的陕北风情。

家乡的大秧歌作文554字

我的家乡在一个山乡小镇,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,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,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,更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
提起大秧歌,那可是家喻户晓。家乡的男女老少,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!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,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,这声音像一种号令,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。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,有的拿着手绢,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。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。 

看,大秧歌扭起了。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,可他们脚步轻盈,姿态优美,动作极为协调。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绢,舞弄得出神入化,尽情的挥洒着内心的喜跃和幸福。一些青年和孩子,心里也些发痒,不时地加入队伍。一条条彩色的“长龙”也在不断加长。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,他们一边欣赏,一边唠着家常,自在悠闲。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,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,让人久看不疲,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。

家乡的大秧歌,不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,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项目。每当这个时候,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,那种孩子们喜欢的“大头娃娃、唐僧、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僧等”粉墨登场,为节目增添无限的喜庆。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蹿动着,追逐着,嬉戏着,心里别提多开心哟!   

啊,家乡的大秧歌,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就像陈年的美酒,醇香甘美,醉着家乡人的心。

扭秧歌作文657字

四年级二班   李嘉欣  

正月初七的下午,我听到远处传来“咚咚咚”的敲鼓声,原来是村里秧歌队在打鼓。我跑过去看到有许多人在有节奏地用力敲鼓,还有一个长长的队伍正在欢快地在扭着秧歌。正在扭秧歌的妈妈走过来说:“这是在扭秧歌。”我看到单振芳正在队伍里欢快地舞动,心想我也要学习扭秧歌。

回家就让妈妈教我扭秧歌。妈妈就耐心地教我:“脚下走要“十”字步,胳臂要前后摆,腰肢要随着鼓点扭起来。”。妈妈边说边示范,我跟在妈妈身后学,可是顾了脚步,忘了胳膊,顾了腰肢忘了步伐,看着容易做着难呀。我又仔细地看着妈妈婀娜地扭起来。看了一会我也扭起来,妈妈朝我竖起来大拇指,终于学会了。外面又鼓声又传来了,我跑了出去跟着鼓点试了一下,节奏跟秧歌队的步伐一致。一位哥哥给了我一身秧歌服,我高兴地穿在了身上跟着鼓点练习了一个下午,心里美滋滋的。

正月初八的下午是我们演出的时间。我们的秧歌队伍兴高采烈地来到朱台镇新时代实践广场。广场上人好多: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快,每个人都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,每个人都欢欣鼓舞。最显眼的每个村的牌子,上面写着各个村庄的名字。我穿上我的秧歌服准备登台。演出开始了,第一个村是张王,第二个村是罗家,第三个村就是我们了,我们村和魏家村的秧歌队融为一体了,我们上台和着鼓点扭动起来,队伍像红色的长龙在台上扭起来。时间过得真快,我还没有来得及尽情舞动就下台了!其他村庄有扇子舞,有演小丑的,有演毛驴的,还有各式各样的花轿,演出太精彩了。 

这次的演出太有意义了,我终生难忘。

演出后我查阅了资料,我知道了秧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,我要做中国秧歌的传承人。

标签:

评论专区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